开栏语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不管在哪个历史阶段,它总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最耀眼的那束光,来自运河人。千百年来,大运河的历史,是运河人书写的一篇史诗。这些运河人,可能是规划者、开凿者、建设者,也可能是治理者,管理者、守护者、传播者。他们用智慧和力量成就了大运河,自己也成了大运河历史脉络上的珍宝。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的第九年。“后申遗”时代,“新时代大运河”着重在保护、传承、利用三个方面发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今天开始,潮新闻·钱江晚报联合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推出《运河人说》专题宣传,邀请10组新时代运河人来聊一聊,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上有哪些创新思路和经验分享,以及近年来“新时代大运河”都有哪些新的变化、新的故事和新的发展,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遇见”十年,200多场演出
中国运河文化在全世界生动传播
《运河人说》第一篇,带来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总导演、运河文化传播者崔巍的故事。
3月23日,今年的第二个龙抬头。杭州剧院,座无虚席。
在全世界行走了十年后,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再次回到杭州演出。
这场演出,有老粉丝也有新朋友。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他们跟着音乐和舞动沉浸在大运河的故事里,时喜时忧,时悲时乐。
当演员们缓缓走出,“保护运河 你我同行”的字眼出现在大屏中,当十年来积累的走访、演出的画面一个个弹出,观众们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久久不愿离去。
导演崔巍就站在观众席的最后一排,盯着舞台,拿着对讲机交代着,没有一丝松懈。
一位带着女儿来捧场的老观众捧着鲜花凑了上来:“十年了,依旧感动。”
10年后《遇见大运河》再次在杭州演出 董旭明 摄
缘起
缘分有时候很妙。
崔巍最初认识大运河,是因为杭州歌舞团早年就在潮王路,百来米开外,便是京杭大运河。上世纪80年代末,还没有经过整治的运河,属劣五类水质,“我最深的印象就是,闻到臭味,就到运河了。”
再次认识大运河,是2008年9月,执导完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回来。“那时候心气很高,满脑子都在想,要再为国家做贡献,刚好碰上大运河在申遗,而且和杭州有着紧密联系,我就想着也要出份力。”崔巍感慨,一切机缘,都像算准了一般,刚好凑在一起。
而真正接手要做了,才发现似乎比想象中难得多。两千多年的脉络,千头万绪,从哪里开始切入?
“事是好事,就是难啊。”
崔巍是业内出了名的“快手”,曾开创国内舞蹈诗剧先河的《阿姐鼓》,创作只用了20多天。而这次的《遇见大运河》,她和主创团队却用了三年多时间沉淀,深入运河沿线城市采风,大量收集运河资料,走访运河边的人们,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出创作主线。
听运河船老大讲述运河故事
参观洛阳含嘉仓
安徽河南采风
崔巍说,这一路,她被太多东西打动:大运河“水脊”南旺早已干涸的河道,坚持守护含嘉仓几十年的中年人,浙东运河边的古纤道……这些人、这些事、这些地方,都像是历史中的一滴水,它们汇聚在一起,成就了今天的运河。
于是,最后呈现的是运河与“我们”相遇的故事——
女主角是千年前的那一滴水,代表着运河历史,男主角是一位探寻运河历史的现代人,代表着现在的我们。从第一幕开凿时的艰辛到繁荣时的气势,再到遗忘时的悲伤,及至最后一幕,运河水在治理后重新焕发生机,以美丽的姿态流进人们的灵魂深处。
这一滴水带着我们看到了运河两岸经济、政治、文化的兴衰枯荣,男女主角的相知、相爱、相离,又生动展示了人与自然、当今社会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相互依存。
或许,这就是崔巍探寻到的运河密码。
全世界传播
“我是在创作的过程中,真正走进运河、爱上运河的,我的内心想真正为它做点事。”在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前,崔巍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完成这出剧,为申遗助力。而在申遗成功之后,崔巍想的则是传播,让更多人加入到保护运河、传承运河文化的队伍中来。
“剧场演出很多时候还是偏小众的,一场演出,顶多几百上千人来观看,传播范围有限,一个作品,不应该只局限在剧场内、仅限于表演的那几天,所以必须走出去。”
于是,崔巍带着《遇见大运河》进行了全世界巡演——
从浙江省内运河沿线的宁波、绍兴、嘉兴、湖州等地,到大运河沿线6省两市,再与法国、德国、埃及、希腊等世界10大运河城市“相遇”。
每到一座运河城市,他们都会走访运河段,和运河沿线的人们交流,会在运河城市的地标点、公交站、地铁站进行快闪演出。
杭州剧院演出后的互动
在国外演出时,和孩子们交流运河的故事
崔巍说,她想用舞蹈的脉动以及多重的形式,破解大众对运河文化的距离感,让他们走进运河,重新审视运河,重新思考自己能为运河做些什么,“即便你在此前从来都没有关注过大运河,没关系,从此刻开始加入我们,其实保护运河,完全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在苏伊士河旁边表演快闪
走访希腊
走访法国
走访德国
十年时间,30多万公里,200多场演出。
他们的努力没白费。
在浙江湖州师范大学,一个男孩子匆匆跑到导演跟前,深深鞠了一躬,说了一句“谢谢你让我遇见运河”;
运河申遗发起人之一郑孝燮的家人,看完演出后,久立台下,噙满泪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员张世刚邀请艺术家们把这部作品带到联合国去演出……
李约瑟之谜
如果说,舞蹈剧场是崔巍探寻运河密码的外在展现,那么寻找“李约瑟之谜”是她和主创团队对中国大运河与民族文化的探索和思考。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遇见大运河》创作走访的第一站,其实是英国的剑桥。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是李约瑟在上世纪提出的“李约瑟之谜”,在学术界争论了近百年。
崔巍在构想《遇见大运河》之初,和主创团队梳理的其中一个谜题就是:大运河的衰落究竟是因为新的交通工具的诞生,还是另有原因呢?
很显然,“李约瑟之谜”和“大运河兴衰”的时间曲线是基本吻合的。
那么走完这十年,她有没有找到解开这个迷题的答案?
坐在剧场里的崔巍坚定地说:还是找到了。
“很多人认为大运河被遗忘是因为有了铁路、公路,就不需要运河了,其实是错的,这都不算是直接原因。现在的飞机、高铁是不是比原来的更好了,那为什么运河也更好了呢?回过头来思考,人类对文明的认识、对文化历史的认知,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是最难坚守的。很多时候,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的前进,人们把文明遗忘了,最直接就导致,我们把根丢了。”
这几年,崔巍带着传播中国运河文化的使命和交流的目的,走向世界10个运河城市,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五个字:命运共同体。
“全世界的运河,也在不同时期遭受被遗忘的命运,所以在对文化、历史的保护上,全世界都一样。一部剧就这样把大家融在一起,埃及的史学家说,如果我们的尼罗河保护像你们这样就好了;希腊的学者说,长城代表着过去,坚固的、封闭的,运河代表着现在,开放的、交融的。这更坚定了未来坚持走下去的决心。”
崔巍说,近年来,中国对运河等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其实就是为了守住民族的根,“大运河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运河尽一份心,而且很多时候需要做得其实很简单。”
《遇见大运河》的尾声,崔巍设计了开放式的。
“大运河,就是一部活的历史,‘遇见’的这十年,其实早已融入运河的血脉之中。就像一部没有句号的史诗,运河的未来,或许也会因我们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改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