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广泛性、不确定性和滞后性等特征,牵涉众多农业生产者,是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突出难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系列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相关政策,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等相继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从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上看,我国农业源污染物排放仍处于高位,需要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过程拦截—末端治理”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路径,这一路径中,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是同农业生产端密切相关的两个环节。做得好,既可节约农业生产的成本,又能降低氮磷有机物等面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农业生产者能接受愿意做;而过程拦截、末端治理是工程措施,需要额外的投资,农业生产者通常不愿意主动作为。如何激发农业生产者参与面源污染防治的内生动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迫切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控源才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牛鼻子,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制定农药、化肥使用的限量标准和科学使用的技术规范。我国的化肥农药生产与使用量均居世界前列,化肥农药的超量投入和不科学施用是种植业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按照“抓重点、分区治、精细管”的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思路,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准确掌握农业面源污染排放规律与基数的基础上,为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研究制定肥料、农药等农业生产投入品的限量标准和具体可行的技术规范、技术手册。在兼顾作物产量和污染物排放最少化的前提下,从农田的耕作方式、作物品种选择、轮作类型、施肥方式、施肥时期、肥料种类、肥料用量、植保措施、农药用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使农业生产者有标准和技术依托,在减少农用物资投入的同时,从源头上控制面源污染的产生。

二是有效激发农业生产者控源的内生动力。农业生产者是否愿意使用畜禽粪污有机肥和农业废弃物,是否愿意采取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决定着面源污染控源措施可否落地。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良好农业规范等都通过标准的形式规定农业生产要注重保护环境,禁止或限制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与农药等农用化学品,采用农艺、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通过种植绿肥,施用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或实施秸秆还田等培肥土壤,这些规定都是农业面源污染控源的实践措施。农业生产要通过认证机构的检查认证,就必须遵守标准,主动采用标准规定的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方式,从而解决面源污染控制驱动力的问题。因此,大力推动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产品的开发,有助于激发农业生产者面源污染控源的内生动力。

三是通过培训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控源技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促进了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程,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已成为主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经济实力强的非农背景经营者加入农业生产中来,他们的优势在于能够接受先进知识和理念,劣势是不懂农业科技知识。因此,要建立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机制,帮助他们增强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识,掌握农业投入品精准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的控源技术,将控源减排、循环利用的技术方法转化为农业生产的具体实践,在促进农业节本提质增效的同时,显著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

作者:席运官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2023年04月11日 3版

原标题:《席运官: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关键在于控源》

推荐阅读

更多 >

最近更新

更多 >